对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工件坐标系,直观的说法是,对刀是确立工件在机床工作台中的位置,实际上就是求对刀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坐标。对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工件坐标系,直观的说法是,对刀是确立工件在机床工作台中的位置,实际上就是求对刀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坐标。
试切对刀法。这种方法简单方便,但会在工件表面留下切削痕迹,且对刀精度较低。以对刀点(此处与工件坐标系原点重合)在工件表面中心位置为例采用双边对刀方式。
塞尺、标准芯棒、块规对刀法
此法与试切对刀法相似,只是对刀时主轴不转动,在刀具和工件之间加人塞尺(或标准芯棒、块规),以塞尺恰好不能自由抽动为准,注意计算坐标时这样应将塞尺的厚度减去。因为主轴不需要转动切削,这种方法不会在工件表面留下痕迹,但对刀精度也不够高。
数控铣床的铣削加工常用的夹具大致有以下几种:
多功能组合夹具。适合小批量生产或研制时的中小、小型工件在数控铣床上进行铣削加工。
铣削夹具。这是特别为某一项或类似的几项工件设计制造的夹具,一般在年产量较大或研制时非要不可时采用。其结构固定,仅使用于一个具体零件的具体工序,这类夹具设计应力求简化,使制造时间尽量缩短。
多工位夹具。可以同时装夹多个工件,可减少换刀次数,已便于一面加工,一面装卸工件,有利于缩短辅助时间,提高生产率,较适合中批量生产。
如果延伸开来讲,上述这些位置参数在加工过程中是变动的,也可将这种变动理解为不断的重新定位。
内定位:一般选择印制板内的安装孔、插拔孔,或有些不需金属化的孔作内定位孔。其相对位置尽量在对角线上并挑选直径大的孔。在保证印制板定位的前提下,销钉数量应愈少愈好。另外,下刀点和加工顺序应与定位方法相匹配。下刀点和加工顺序选择得好,就能使框架保持较大的强度,选择不合适,框架会变形使印制板出现废品。
外定位:在印制板图形外设置的定位孔即外定位。外定位法加工精度大致在±0.15mm,当印制板长度大于300mm时,应设置三个定位销,以防框架变形。